“蟈籠齋”·儒林村·“找九宮格見證作家樓”–文史–中國作家網

劉紹棠手稿

劉紹棠,中國有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年夜運河鄉土文學系統”的創建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他的平生有多半時光棲身在位于北京西城區西北部的光亮胡同45號,最后的時間則是在戰爭門的“紅帽子樓”里渡過的。

光亮胡同,北起西安門年夜街,南至東紅門胡同。清代稱光亮殿胡同,簡稱光亮殿,因年夜光亮殿在此而得名。1965年改稱作光亮胡同。《京師坊巷志稿》卷上引明世宗實錄:年夜光亮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建,內奉玉皇,今已不存。

據劉紹棠回想,光亮胡同45號小院,是他1957年20歲時憑稿費買下的,只花了2000元,加上暗裡增價500元,也只花了2500元。

1952年1月1日,16歲的劉紹棠在《中國青年報》上頒發了小說《紅個人空間花》,惹起了全國青年讀者的留意。1952年9月5日,劉紹棠又在該報以整版篇幅頒發了小說《青枝綠葉》。這篇小說見報后立即獲得有名教導家、作家葉圣陶師長教師的高度評價,他親身將這篇作品作難堪得的范文、好教材,選進1953年高中二年級語文講義第三冊。那時,劉紹棠正在讀高一,他寫的小說居然被選進高二年級的講義。聽說,劉紹棠高二時,教員講到這一課時欠好意思講了,只好請坐鄙人面聽課的劉紹棠下去講。1953年10月,劉紹棠頒發短篇小說《布谷鳥歌頌的季候》,同年出書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小說集出書后,蘇聯青年近衛軍出書社就將它翻譯成俄文在蘇聯出書刊行。1954年出書短篇小說集《山楂村的歌聲》。同年,劉紹棠以優良的成就考上了北京年夜學中文系文學專門研究。這年寒假,他寫出了6萬多字的中篇小說《運河的槳聲》,1955年10月《運河的槳聲》由上海新文藝出書社出書。1956年劉紹棠出書中篇小說《炎天》,同年被批準為專門研究創作職員。1957年出書短篇小說集《私訪記》和《中秋節》并頒發文藝論文。

恰是在這一年,劉紹棠購買了光亮胡同45號這所小院。這所屋子,住房5間,廚房1間,茅廁1間,堆房1間,并有5棵棗樹和5棵槐樹。自劉紹棠一家搬進這所屋子到他住進戰爭門“紅帽子樓”之前,斷斷續續在這個小院住了30多年。

院子小了點兒,房間的多少數字不算少,可是劉紹棠家里人多,怙恃、四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都不克不及少,都從北京通縣儒林村搬進城里來了。到了1979年后,劉紹棠老婆兒女一家五口都住進這個小院,顯得非分特別擁堵。劉紹棠在僅有幾平米的“蟈籠齋”寫作、生涯了13年,直到1992年搬進作協分給他的樓房。假如說1950年至1957年是他第一次創作岑嶺,那么“蟈籠齋”里的13年則是他第二次創作岑嶺。這時代,他出書了《地火》《烽火》《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柳敬亭平話》《這個年代》《十步芳草》《野婚》等11部長篇小說及《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煙村四五家》《蛾眉》等多部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還出書了散文集《鄉土與創作》《我與鄉土創作》。在他行將搬進“紅帽子樓”的時辰,漫筆集《蟈籠絮語》出書。

北京通縣郎府公社儒林村是劉紹棠的誕生地。1936年2月29日,劉紹棠生于這個接近年夜運河的村莊。從誕生算起到1957年搬到城里,劉紹棠在儒林村生涯了20個年初。1957年,方才搬到城里不久,因頒發《我對以後文藝題目的一些高見》等文章和兩篇寫實小說遭到全國范圍的批評,他的創作生活結束了,先是到北京郊區的鐵路工地和水利工地餐與加入休息,之后回抵家鄉儒林村務農。

現實上,從1936年至1979年,劉紹棠簡直沒有離開儒林村。他平生的創作,都是寫的儒林村一帶的人和事,一直努力于“中國氣度、平易近族作風、處所特點”的鄉土文學創作。

我躲有他的長篇小說《豆棚瓜架雨如絲》手稿,300多頁,是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寫上去的。初稿有一半是在儒林村寫的。作品重要寫了山君跳這位京東運河灘老農的平生。山君跳既是傳奇式好漢,又是實際里通俗人物,其抽像有著多重汗青內在,他歷盡人世滄桑,卻一直不改初心。波折的情節,明麗的畫面,純摯的情感,精美的說話,顛末作家心靈的釀制,升收回蕩人心神的氣力。這是對陳舊運河的密意留戀,是對多難多災運河的不服回想,也是對磨難中不掉赤子真情的運河兒女的慨嘆和表揚。

在小說和散文中,劉紹棠曾不止一次向讀者先容他的門第和儒林村的地輿和汗青,足見他對故鄉長者同鄉的酷愛。

關于門第,劉紹棠《蟈籠絮語》的開篇《尋根》中是如許說的:

白叟晚輩們咬定我家是年夜漢皇叔劉備的后裔,固然不免難免接貴攀高之嫌,卻也并非毫無事理。劉備客籍涿州樓桑村,涿州間隔我們通州只要七八十公里,劉室宗親不免生齒活動,也許此中一支挪了個窩兒,離開通州安家落戶。劉備的祖上,中山靖王劉勝的宅兆埋在滿城縣,掘墓開館發明了價值千金的金縷玉衣,成為我國出土文物的一年夜古跡。滿城間隔涿州也有幾十公里,可見劉備這一支也是搬過家的。

……《日下舊聞考》記錄……“通州……兩漢本潞縣及安泰縣故地”。直到北魏承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安泰縣才廢進潞縣,潞縣衙門也從甘棠鄉遷進安泰縣城。酈道元《水經注》說:“沽水南經安泰縣故城東。”《晉書·地輿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潞水就是現今的北運河,安泰故城恰是本日的通州。劉禪降晉被封為安泰公,遣送到此刻的通州就國,他的子孫和家奴便延著北運河西岸繁衍起來。我家本來住在河西靛莊,曾祖父帶領全家遷到河東儒共享會議室林村。通州至今姓劉的最多,靛莊更是一半以上姓劉,雖無史證也可判斷,靛莊劉家必是劉禪子孫或家奴的一支。這般推論,我十有八九是劉禪的百代子孫。

關于儒林村的汗青,劉紹棠在《我的創作生活》教學開篇《蒲柳人家後輩》里寫道:

每個村莊的來歷,都是行動相傳。萬柳堂村是清初賽馬占圈的旗地,主人是正黃旗的皇室旁支,名叫如意,又叫如意帶子。這塊河灘被圈占以后,并沒有開墾,只是每年進伏,青草長得一人高,有個姓劉的馬夫,牽著如意帶子的幾匹走馬到這里放牧。姓劉的馬夫搭一座窩棚,住到草枯樹黃的暮秋季候,便牽著膘肥腿壯的走馬回到北京往了。

過了幾年,如意帶子的寵姬所生的女兒出嫁,這塊河灘地當成嫁妝,算是這位令嬡蜜斯的胭粉地。姓劉的馬夫不放馬了,找來他的兩位把兄弟,一個姓徐,一個姓田,給這位如意帶子的令嬡蜜斯拓荒種地,每年的支出,即是令嬡蜜斯的搽胭脂抹粉的所需支出。后來,三小我授室生子,于是便三家成村了。三家的親朋,外來的移平易近,人山人海,五湖四海,越聚越多,小村一年一年年夜起來。

這里所說的萬家教柳堂,是劉紹棠小說中的村名,就是儒林村。儒林村的最早三姓并非劉、田、徐,而是樊舞蹈場地、曹、張。后來,樊家盡戶,曹家只要一個女兒,嫁到了外村,張家搬到城里。今朝的儒林村的各家各戶都是后來的。

劉紹棠家是曾祖父率領曾祖母,還有他們的宗子和抱養的女兒,從北運河西岸的靛莊搬到儒林村的。他的祖父1888年誕生于儒林村。劉紹棠在《我的創作生活》中論述門第的時辰,著墨最多的是他的外祖父和母親。對他的父親的記敘是:念過五年私塾,13歲到北京的布店學徒……完整是個高雅的商人,掉往了田舍郎弟的氣質。劉紹棠是他父親的宗子,誕生在儒林村老宅東配房北屋的小土炕上。這個土炕上誕生的孩子,后來成了中國今世文學史上最有分量的作家之一。

劉紹棠的最后時間是在北京前門西年夜街97號渡過的。這是1991年11月,他從光亮胡同45號搬到戰爭門新房“紅帽子樓”的住址。“紅帽子樓”是座10層高樓,位于戰爭門十字路口東南角,東面緊臨文聯辦公年夜樓,臨街而立。這是北京市文聯經市委批準,為處理浩繁專門研究作家及部門文聯干部的棲身題目于1990年建成的,樓的外墻是米黃色瓷磚貼面,廣大的樓檐飾以白色,仰看紅檐罩頂、典雅絢麗,是以劉紹棠戲稱它為“紅頂子樓”。后來,北京燕山出書社要為他出一部漫筆集,集子收進的作品是在此樓寫成的,于是他把這本漫筆集命名為《紅帽子樓漫筆》。跟著這本書的傳播,“紅帽子樓”就如許叫開了。

與劉紹棠同時遷進“紅帽子樓”的作家,有上世紀30年月的“左聯”成員端木蕻良、駱賓基等先輩,有束縛區走來的阮章競、錢小惠、古立高、李克等,還有今世作家浩然、劉恒、張潔、趙年夜年等,可謂名家濟濟,有人就把它叫“作家樓”了。

劉紹棠搬進“作家樓”時,因中風曾經是半身不遂了。他是1988年8月為了趕寫在創作生活四十周年時出書的長篇小說《水邊人的哀樂故事》而病倒的。此前,中風前兆曾經呈現了,但沒有惹起他的高度器重,不只不留意歇息,甚至煙和酒也沒有減量。糖尿病誘發了腦血栓,顛末醫治,命是臨時保住了,可是左手、左腿、左腳從此不聽使喚了。1989年春稍有惡化,頂著疾病的熬煎開端收拾《水邊人的哀樂故事》散稿,終于在進夏前脫稿。

劉紹棠是從1949年開端寫作的,1990年6月,這部為留念他創作四十周年的《水邊人的哀樂故事》由花城出書社出書。在之后的幾年里,他拖著殘軀病體,又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孤村》《村婦》以及很多散文、漫筆等作品,做出了凡人難以做出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