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郭沫若”:從文學家到“反動名找九宮格空間人”–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郭沫若

廣州是郭沫若從文學家改變為“反動名人”的完成階段。郭沫若在廣州因時應勢倡議的“擇師活動”演化為風潮背后,疊加了青年發動、黨化教導和公民黨擺佈派之爭等多重政治光譜。廣東年夜學先生、各級黨部和公民當局的積極參與與推進,對事務的走向與處理起主導感化,郭沫若基礎依循各方請求處置風潮。廣州的右派卻極為承認郭沫若,將他塑形成能為反動帶來效益的“反動名人”,而非介入政治軍現實踐的反動者。郭沫若與反動陣營融進與疏離的反復浮現了兩者間隱微難察的裂隙,暗示他從現實際反動實行將遭受為難。是以,“廣州郭沫若”既是懂得郭沫若與政黨政治及中國反動關系的主要視點,又反應出常識分子與反動的復雜糾葛。

從1926年3月23日抵達廣州到7月22日隨軍北伐,郭沫若在公民反動策源地生涯了整整4個月。對時屬邊沿常識分子的郭沫若來說,公民反動策源地的4個月生涯經過的事況對他本應是極年夜挑釁。不外,因“廣州的一段生涯”和“北伐期中的一段生涯”相“連任”,郭沫若在《發明十年續編》中只是滑稽地說在廣東年夜學(后文簡稱“寬大”)“吃了一次理科傳授們的‘杯葛’”[1],而未作細致記敘,記載北伐生涯的《北伐途次》卻又從1926年“八月二十四日分開長沙時寫起”[2]。因此,郭沫若在自傳中也就有興趣有意地抹失落了他的廣州經過的事況。現實上,郭沫若到廣州后雖自發與文字生涯疏離,謹嚴而積極地參與反動,但因時應勢也做了不少報告。不外,時人及后人未對郭沫若做過相似鐘敬文《魯迅在廣東》的資料彙集任務,相干報告、著作和報道也持久散佚于《廣州平易近國日報》《國立廣東年夜學周刊》《國立廣東年夜學演講錄》中。有學者雖對郭沫若在廣州的相干史料停止過梳理研討[3],卻未留意到郭沫若進進反動策源地廣州后經過的事況的一些主要事務,尤其是擇師活動,使他的抽像從南下前“有反動精力之文學作家”[4]改變為“反動名人”[5],以及帶來的新題目。而這些新題目成為懂得郭沫若與政黨政治及中國反動關系的主要癥候。是以,本文以已有及新彙集的部門史料為基本,聚焦“寬大”理科風潮,會商郭沫若的廣州經過的事況對懂得其思惟與舉動的主要意義。

一、道理牴觸:“寬大”的擇師活動

郭沫若初到“寬大”,各方就請求他改革理科。郭沫若抵到“寬大”第三天,《廣州平易近國日報》記者在專訪中就特意訊問他理科改革打算。對此,郭沫若答覆得頗為謹嚴:“因自己初到廣州,對于此間情況,不年夜熟習,須俟與褚校長及楊壽昌學長具體商訂,乃能斷定”。《廣州平易近國日報》在報道中卻說,28日接待年夜會大將“請郭師長教師宣布其整理理科之打算”[6]。作為公民當局官媒,《廣州平易近國日報》的談吐必定水平上代表了官方對郭沫若的期許。28日,“寬大”先生又在接待會上訊問理科改革打算,年夜有強迫郭沫若當眾宣布打算的意味。面臨先生催逼,郭沫若答覆得也非常奇妙:“改革理科事,他自當極力做往,務祈無負同窗所看”[7]。現實上,郭沫若雖是初到廣州,但在上海對廣東的動蕩政局就有所感觸感染。接到“寬大”聘書后,郭沫若多方發動發明社成員和他同下廣州就與此有關,還是以和王獨清、郁達夫產生不高興。因此,郭沫若雖懷著年夜展拳腳的設法南下廣州,究竟初來乍到,縱使面臨各方催迫,也不敢輕言理科改革打算。

不外,改革理科是醞釀已久的工作。3月初,褚平易近誼接替陳公博執掌“寬大”伊始,理科先生就向其提出“早日請一有學問肯擔任之報酬理科學長”“斥革不良教員”“請另辟一理科研討室、多設參考冊本、以備各生研討”[8]三項請求。“寬大”校務改革委員會總結為“(一)撤換不良教員;(二)建立理科藏書樓”,但“一路都沒有成果”[9]。郭沫若就任后,各方天然就急切盼望他能敏捷擔起改革重擔。對“寬大”理科有所清楚后,郭沫若于4月8日掌管召開1926年理科第一次會議,補選了理科各系主任。在此次理科人事情動中,隨郭沫若南下的郁達夫被選本國文學系主任。郭沫若還宣布將親身擔任藏書樓選址及圖書挑唆,“援照文科藏書樓”[10]增設理科藏書樓。這些舉動雖讓理科有所改不雅,但遠未到達改革理科的目標。《申報》記者毅廬就以為,郭沫若雖對“理科教務頗有所興革,惟是改革之方,首在更動該科教員”[11]。

《申報》記者尚作此察看,“寬大”先生對郭沫若的舉動天然也有不滿。4月中旬,朱念平易近等百余名理科先生聯名致信郭沫若和褚平易近誼,請“將不良教員,一概解雇”[12]。郭沫若開初對此“殊覺礙難照準”:一方面,“寬大”6月14日即行放假,屆時“舊任教員,自有一瓜替,惟非今朝所能半途解雇”,另一方面,先生“所稱不良教員,其所授作業,仍有多人選修,不克不及由單方面斷決”,但 “念諸君選師肄業之心,出于一片至誠,本學期特為通融”,遂于4月20日與褚平易近誼聯名發布擇師通知佈告“準許諸君于本月中,對于一切作業,一概重新改組”,以改組成果定教員往留。郭沫若顯然了解此舉存在分歧道理之處,因此為本身找了一套說辭:“一方面,對于諸君與以選擇之不受拘束,而他方面,對于教員諸師長教師,亦示以行躲之取決,殊覺于道理兩宜”[13]。“行躲”典出《論語·述爾》:“用之則行,舍之則躲”,有“往留”之意。郭沫若看來他統籌了師生兩方面:既按照先生意愿解雇“不良教員”,又讓教員提早知曉各自往留情形。不外,在教員往留這一焦點題目上,仍以先生所選“不良教員”為根據,沒給教員留下選擇余地,所謂“道理兩宜”只是對先生而言。

通知佈告發布后,惹起黃希聲為首的26名理科教員的激烈否決。他們不只報告當局和教導行政委員會,請求掌管公平,還將寫給褚平易近誼的聯名信刊諸報端,搶占言論先機。致褚平易近誼的信中,他們側重指出布告的分歧理之處:“本校定則,開課一禮拜后,不許改組,系為學科過程,得照預算時光完竣而設”,而郭沫若“于學期過半之后,擅行改組”,實為“鄙棄校章,事變校程”;郭沫若身為學長對“教員良不良,尺度若何”“應負審查之責”“今不加審查,一概改組,但憑改組成果為尺度,以此為示教員以行躲之取決,其欺侮全部教員,又莫此為甚”。因此,他們以郭沫若“搗蛋學程,欺侮全校教員”,不克不及勝任“理科學長之職”為由,請求褚平易近誼將其“解雇”[14],并以罷教相脅。黃希聲等人看來,郭沫若于期中讓先生從頭選課,并以此決議教員往留,既違“寬大”校章之“理”,又有傷“全部教員”之情。他們對郭沫若指控言辭上或有過激,也并非毫無事理。申正義的《寬大理科學潮批評》就列出郭沫若“違背校規”、“本學期時日未幾,徒滋更擾”、置傳授莊嚴于“一紙布告及先生肆意取舍之上”、“事前一不經傳授會議二不經校務會議”等六種“尤為無當”的手腕,但接上去寫了一句饒有興趣味的話:“學長以先生之心為心,想實在整理理科一切,是誰也同意的”。因此,申正義以為學潮的“合法處理措施”“一是學長主動地取消這種布告與布告內的這種方式”“二就是面前先生排擠的教員們,應早主動地告退”[15]。因此,申正義對整理理科、解雇教員自己是極為支撐的,只是對郭沫若應用的手腕與方式不認同。郭沫若自己也了解布告自己存在道理牴觸,只將布告作為“寬大”外部資料下發,并沒將備受追蹤關心理科改造公于報端。

盡管這般,罷教潮產生之初,郭沫若在褚平易近誼處看到黃希聲等人的信仍“不堪驚詫”。受此安慰,郭沫若于4月22日晚作《我來廣東的志看》誇大“我們從事于教導的人也不克不及不以先生為本位”[16]以表心跡。顯然,郭沫若以為本身的舉措全“以先生為本位”,遭到諸多教員的抵抗與要挾,略顯冤枉的言語中卻不無強硬。23日寫給褚平易近誼的公然信中,郭沫若進一個步驟臚陳理科所開課程“混亂雜沓”,“講解者則復笑話百出”的題目;先生在此情形下苦楚不已,多次表達重新選課,解雇教員“熱鬧之請求”。針對黃希聲等人的責備,郭沫若辯護說期中擇師有“先例可援”,且既以“校長為依規”和“先生為本位”之“理”,又諒解了先生選師肄業至誠之“情”,“毫無恣肆”。可見,郭沫若已疇前面的師生統籌,轉而從先生方面誇大擇師布告的“道理兩宜”。對于復課罷教的要挾,郭沫若仍不作任何讓步,擬“召集科務會議”“暫請退職各教員分管”[17]。郭沫若在信中多次說起褚平易近誼與布告的關系,有將褚與本身綁在一路,使其就范,作為本身強援的意思。

不外,褚平易近誼卻不如郭沫若般果斷,面臨布告惹起的宏大反映,竟自認理虧:“此次所出布告,手續上或有分歧之點”[18]。26日的調處會議上,褚平易近誼更是表示郭沫若撤銷布告。褚平易近誼有所讓步卻是情有可原,究竟3月中旬上任才遭遇法科全部教員告退的要挾。褚平易近誼的讓步給郭沫若留下了極為欠好的印象。郭沫若在《離開蔣介石以后》中對褚平易近誼多有嘲弄,傳聞孫炳文之逝世與褚平易近誼有關,便隨即在《離開蔣介石以后》中不露神色地寫“把賣了孫炳文同道的褚平易近誼”[19],后來雖慎重其事地對此停止更正,實則是為本身續寫《離開蔣介石以后》找油頭[20]。郭沫若此時卻絕不讓步,一方面誇大“布告已出,改革方針難于變革,教員不諒,致惹起學潮,自己不負風潮義務,如校長以為辦法掉當,自己只私密空間要引咎告退,決不戀棧”;另一方面又向先生收回布告:“此次四月二旬日改組布告,惹起一部門教員聯盟罷課之風潮,顯系本學長才德不孚之證,業已呈明校長,聽候處決,一切罷課教員擔負之科目,若何停止之處,亦已擬定措施,呈請校長核準”,暗示先生“靜候校長處理”[21]。可見,真正讓郭沫若引為強援增添底氣的是他知足了理科先生“撤換不良教員”的請求,取得先生的支撐。

非論是布告仍是寫給褚平易近誼的公然信都流露出,布密告布前理科先生雖屢次提過撤換教員的請求,郭沫若卻一向預計“以待寒假”再行“瓜替”,并不想有年夜的改革舉動。郭沫若雖稱擇師布告“道理兩宜”,但從各方對擇師布告的言說與反映看,剛好浮現出布告自己難以完成“情”“理”兩宜。因此需求進一個步驟會商的是,是什么契機讓郭沫若甘冒“鄙棄校章”之險,忽然決議將原有打算提早以知足先生請求;反動陣營又若何應對由郭沫若挑起的擇師活動的道理牴觸,其間又折射出年夜反動時期如何的政治光譜。

二、“法良意美”:青年“活動”風潮

朱念平易近等理科先生致函郭沫若和郭褚二人發布通知佈告的時光節點選擇看似偶爾,實則特別遴選。與此節點慎密聯繫關係的是彼時在廣州召開的廣東全省先生結合會,擇師活動的激發、走向和終局都與此先生活動相干。

4月15日,廣東省先生結合會假 “寬大”會堂舉辦揭幕式;17日,學聯會議組織草擬《廣東省先生結合會第一次代表年夜會宣言》,《宣言》年夜部門篇幅都在會商青年先生在公民反動中的主要感化,開頭卻筆鋒一轉:“從我們在黌舍中所處的位置來看,殊缺乏以盡此嚴重義務,此刻的黌舍都是校長教人員獨裁,財務不公然,黌舍行政先生不克不及干預干與,先生要組織先生會以謀本身好處”“課程多不符合現實需求,所學非所用,我們日常社會生涯所必須的社會迷信尤為缺少,至于黌舍裝備如圖書室”“更多不周密”[22],而就在該日朱念平易近等理科先生致信郭沫若,請求“撤換不良教員”;19日,廣東省學聯代表年夜會會商經由過程的《對于先生自己好處題目決定案》中說:“提議改進課程廢止一切¨用有悖時期精力之迷信,或酌為選科,加增各類于現實生涯主要必需的迷信”[23]。是以,20日,郭沫若與褚平易近誼在發布的布告中誇大先生“肄業之心,一片至誠”;致褚平易近誼函中,郭沫若也幾回再三申言理科分歧理的課程設置與為先生之心。這并非只是據時光點的契一起配合的推論,郭沫若和褚平易近誼兩人自己就深度介入了學聯年夜會:14日,郭沫若和褚平易近誼受廣州學聯之邀,餐與加入接待各地代表年夜會,先后做報告。郭沫若的演說詞還被《廣州平易近國日報》摘要頒發。接待會的另一項主要內在的事務是會商和經由過程學聯年夜會的重要決定案和宣言[24]。19日,兩人列席“寬大”特殊黨部與先生會配合舉行的接待學聯代表年夜會,褚平易近誼掌管年夜會,郭沫若代表教人員致接待辭[25]。可知,看似偶爾的郭褚二人的布告,實則是借了學聯年夜會之勢。

罷教潮產生后,“寬大”先生的反映極為敏捷。黃希聲致信褚平易近誼第二天,“理科及理科預科全部同窗年夜會,會商對於膿包教員結合罷課題目”[26],成立專門應對罷教潮的“寬大理科改革委員會”,經由過程的《理科全部先生宣言》(下文簡稱“《先生宣言》”)和《寬大理科改革委員會宣言》(下文簡稱“《委員會宣言》”),基礎斷定了風潮的走向和終極處理計劃。《先生宣言》與《郭沫若致褚校長函》同在4月26日的《廣州平易近國日報》“寬大理科學院風潮續志”欄刊發。《先生宣言》以為理科部門教員“在學問上,既不克不及給我們以相當的輔助,在思惟上,亦不克不及為我們之領導”,確定布告以先生為中間的私心;與此構成對照的是,罷教教員以“就義理科先生的學業”為價格謀小我飯碗之私心。對罷教教員,《先生宣言》提出的基礎處置措施是,除部門“可認為我們之領導的”“傑出教員”外,不克不及包容“毫無學問的膿包教員”[27]。不外,《先生宣言》收回后,後果并不睬想:一方面,校長褚平易近誼以為“校務初定,不宜再鬧風潮”,連日斡旋調處[28],并試圖讓郭沫若讓步撤消布告;另一方面,先生參與后,惹起罷教教員的激烈不滿,遂召集“文理法醫農各科教員到者百余人”,約定應對之策,請求免職郭沫若學長之職,并威脅說“倘黌舍不克不及于二十八日以前美滿答復,決分歧復課”[29]。“寬大”先生為此又頒發《委員會宣言》聲名對風潮“貫徹始終,誓不當協”的三條處理準繩:“(一)不障礙褚校長郭學長之改造打算;(二)不保持不良教員之飯碗;(三)不使褚校長郭學長為難而驅之告退”,并明言“無論任何處理措施”“出之于任何方面”,只需不與以上準繩相違悖,“本委員會皆可包容”,反之則“盡對不克不及包容”。這似乎只是給風潮的處理定下基調,尚留比擬年夜的轉圜空間。不外,《委員會宣言》又提出詳細處理措施:“不良分子黃希聲等十五人,良以害群之馬,在所必除,而持祿者,在所必驅”[30]。褚平易近誼只得服從“本預科全部先生”公意,致函郭沫若說“罷課教員中,有石光瑛等十一位,為傑出教員,懇求挽留”,“還是到校講課”[31],至于黃希聲、楊壽昌和彭堯祥等十五位罷課教員則予以解職驅趕。至此,郭沫若和“寬大”先生在理科風潮中已占盡上風。不外,被驅教員并未逝世心,“仍以郭沫若擅更校章,搗蛋課程為辭,就教育會掌管公平”。教導會對郭沫若的布告和被辭教員雖各有斥責,但“似有興趣保持被解雇教員之席位”[32]。在公民當局對理科傳授的處置“準如”褚平易近誼“所請打點”[33]的情形下,教導會的參與顯然無法轉變已成之局。從《先生宣言》到《委員會宣言》,再到風潮的詳細處理,“寬大”先生在風潮產生之初只是表白本身的基礎態度以支撐郭沫若,跟著風潮的擴展和校長褚平易近誼的讓步扭捏,先生的立場也漸次開闊爽朗強硬,并決議詳細教員的往留,先生可謂深度參與了“寬大”校務與行政治理。校長褚平易近誼終極也只得依據先生供給的名單決議教員往留,這或許也是他在致郭沫若的信中以“俯順公意”來略表不滿的緣由。而郭沫若的布告因答應“先生重新不受拘束改組科目,以防止其不滿足之教員,而就其所滿足之教員,法良意美”。至此,從布密告布到進進序幕,理科風潮十天擺佈就基礎處理,成為“寬大”“成立后第一次講授改造的勝利測驗考試”[34]。

與1925年末“寬大”查辦風浪激發的風潮比擬,理科風潮非論在處理速率仍是在成果,都比擬令人滿足。1925年末,“寬大”校長鄒魯被撤職后,38位傳授又所有人全體告退,激發風潮[35],在公民當局的全部旅程干涉下也用了兩個多月才迎來代表校長陳公博;而理科風潮卻十天擺佈就被停息。兩次風潮雖有范圍鉅細之別,但先生參與后為何就能勝利“活動”風潮,且短時光內就獲得滿足成果,仍值得進一個步驟思慮。這從學聯代表年夜會中可窺知一二。4月中旬的學聯代表年夜會既是一次“結合”的年夜會,又是一次對青年先生步隊停止清算凈化的會議,無論是與會代表簡直定仍是參謀的聘任都是這般。15日的接待會上,公民黨中心青年部代表說此刻概況上雖有“兩個先生結合會”,但現實上只要一個是“為大眾好處而奮斗”,“所以這個學聯會是反動的”,而另一個學聯則是反反動的[36]。是以,反動的學聯代表年夜會,一方面“指定同道包抄代表”,使大都代表左傾,另一方面揭穿“革命分子”“決裂同一活動之罪行”,“請愿中心,懲處革命分子”魁首,將其踢出局。褚平易近誼也以“寬大”是 “反動的學府,不容革命派會議”為由謝絕為反反動學聯供給會議場合。據中共廣東共產主義青年團陳述,此次與會代表中,中共及其核心組織“同道占百分之三十,平易近校占百分之六十”,守舊估量“右派代表約占百分之八十”[37]。這個數據是可托的。鄒魯為抵禦共產主義青年團開辦了平易近權社。平易近權社魁首畢磊及此中堅分子,在學聯代表年夜會前后紛紜左傾,左派社團僅剩孫文主義學會。此外,學聯所聘參謀甘乃光、黎樾庭、許崇清、陳公博和惲代英等,都是那時有顯明左傾顏色的公民黨或共產黨人。是以,非論從學聯代表年夜會的操縱經過歷程仍是成果看,右派青年基礎把握了廣州學運的引導權,學聯“成為右派的組織”[38]。也就是說,顛末學聯代表年夜會的清算與選擇,廣州及“寬大”的右翼陣營變得加倍“純凈”。與1925年末的“寬大”風潮的局面比擬,理科風潮前后的各類派系雖仍千頭萬緒至為復雜,但左傾氣氛已比前者濃重了不少。這不只使理科風潮順勢而起,還成為處理風潮的重要氣力。

若對被解職教員的經過的事況稍有清楚,將發明理科先生所謂的“不良教員”并非完整以學問新舊論,而是應反動政治而生的修辭術。研討者多按照《先生宣言》和《委員會宣言》將黃希聲視為“固執保守教員”之首[39]。現實上,黃希聲的學問不只不舊,反而比擬新。黃希聲是美國加利福利亞年夜學教導心思學碩士,五四時代與蔣夢麟、胡適及汪精衛等人組織以“養成健全之小我”“發明退化的社會”[40]為主旨的新教導共進會,配合編纂《新教導》雜志。1921年,黃希聲受汪精衛之托,鑒戒歐美學制草擬廣東省學制陳述[41]。1924年2月,孫中山分辨給廖仲愷和鄒魯收回訓令,令二人準備成立國立“寬大”,鄒魯為準備處主任[42],準備處下設6個特科委員會,黃希聲任理科委員會委員。“寬大”成立后,黃希聲除肩挑教導系和哲學系主任外,還任理科選課領導委員會委員、藏書樓委員會主任和先生規律委員會委員等職[43]。可見,黃希聲被定為“保守教員”難免有些牽強。“寬大”籌建經過歷程中,黃希聲雖算不上無足輕重的焦點人物,但也不克不及疏忽他對廣東省尤其是“寬大”古代學科設置及藏書樓扶植方面所起的感化[44]。顯然,教導的新舊并非判別教員良與否的尺度,卻是對理科風潮停止跟蹤報道的《時報》以為“郭沫若亦為接近共產黨者,遂繕發布告”[45]的不雅點值得器重。《時報》倒也不是空穴來風,郭沫若在風潮前后確切與中共核心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接近[46]。呂芳上甚至以為,1926年4月“寬大”的風潮是“因學聯選舉,使C.Y.及孫文主義學會派沖突惹起”[47]。盡管簡略將此次風潮回咎于C.Y.和孫文主義學派間的沖突略顯果斷,但可將其視作右派與左派之爭的具象化。理科風潮雖以“飯碗”題目和教員良否情勢表示出來,實則是兩派將各自的政管理念延長至教導範疇后發生的爭取。風潮詳細處理中“寬大”先生起了至關主要的感化,但其背后的政治勢能才是推進先生活動風潮的動力。

三、道理兩宜”:黨化教導與“反動名人”

4月22日,“寬大”黨部召開黨員年夜會做了三條與理科風潮相干的決定案:“(九)支援理科同窗擇師活動,(十)擁戴為先生投機益之褚校長及郭學長改造理科打算,(十一)廣泛擇師活動于全校”[48]。“在經濟上,黨部捐助文本預科改革委員會經費二十元,后來又頒發蒲月旬日的宣言,聲名此次風潮的意義”[49]。可見,“寬大”黨部從始至終介入到理科風潮中,將理科改革視為黨務任務的主要實績。公民黨黨部也自發將講授範疇的改革活動歸入黨務任務。郭沫若或許并未料到各級黨部會敏捷施以支援,將理科改革歸入黨化教導布局,向全校推行。

在此有需要追溯一下理科改革前,公民當局在“寬大”奉行黨化教導的年夜致狀態。這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輿解理科風潮疾速演變為黨化教導的內涵動力,也能更好地清楚郭沫若在這一演變鏈條中所起的感化及影響。“寬大”是孫中山一手開辦,被視為公民黨“獨一培育反動人材之所”。鄒魯掌校時代,“廣東年夜學所培育之人才,乃未能知足黨及當局之所需求”[50]。公民當局對此深為不滿,1925年下半年,借改“寬大”為中山年夜學之機,派查詢拜訪委員會查詢拜訪“寬大”,試圖掌控與改造“寬大”。《廣州平易近國日報》作為公民黨中心黨部的喉舌,共同公民當局對“寬大”校長鄒魯停止連篇累牘的伐罪。10月31日,“黨務新聞”欄註銷的《黨籍校長會開全部年夜會》說“(一)各黌舍內之各級黨部為練習黨員之重要機關,本會同道,務宜應用校長位置,監導任務”,“(四)本黨以黨開國,各校直接(原文疑脫“受”——筆者按)當局之批示,即直接受黨部之批示,各校課程應參加孫文主義一科,說明黨義,其講義請中心宣揚部及青年部合編頒布各校”[51]。該報同日註銷一篇“寬大”先生的文章以為鄒魯 “對黨的不雅念或許濃重,但因思惟窒塞,所以他的手腕,時變為開倒車”[52]。《反動與學問》指出“彌留的中國之要養成能反動的人材為緊要的”,但鄒魯“治理的廣東年夜學課程中竟將三平易近主義除外”[53],成為“反反動的年夜本營”[54]。

實在,將廣東國立師高級師范、廣東法科年夜學和廣東農業專門黌舍三校合并為廣東年夜學,作為公民黨“練習反動人才”的年夜本營,本就出于鄒魯的提議[55]。鄒魯曾作為公民黨青年部部長,對公民反動初期的青年活動不無功績,說他和所掌的“寬大”反反動,有些言不符實。鄒魯的題目并非反反動,而是不敷反動。這不只在于他對風風火火的工農活動比擬冷漠,還在于他春聯俄容共政策一向心胸貳言,結合“廣州中等以上七校的校長”,配合“防范共產黨引誘青年”,在“寬大”更是親身組織女權活動會、平易近社和平易近權社抵禦共產黨及其核心組織[56],防范共產黨“侵教導權”[57]。回應“寬大不克不及培育反動人才”的責備時,鄒魯說“寬大”“要養成扶植的反動人才”,而不是“三個月養成的什么講習員”[58]。鄒魯的論點后來被38位所有人全體告退抵抗公民當局的傳授進一個步驟施展,以為“寬大”改造“是中國粹術上文明上的一個最年夜的喪失”,明白提出“取傳染感動主義,而不取黨化主義”[59]的教導方針。這隨即激發汪懋祖、吳稚暉等人批評黨化教導,誇大年夜學教導的自力性。廣州公民當局看來這種教導理念與反動時期的請求方枘圓鑿。這種不雅念培育出來的人才,并不是“公民黨今朝最急切的需求”[60]。是以,從反動實際與黨化教導角度看,鄒魯的抵抗行動無疑客不雅上障礙了公民黨對青年的反動化教導,被以對“當局所履行之政策,往往藉端阻擾”“厚誣當局”[61]之過撤職。

公民黨改組后的反動戰略調劑和保守的反動氣氛,使得奉行黨化教導勢在必行。公民黨改組后,孫中山鑒戒蘇俄反動經歷,誇大政治宣揚在反動中的主要感化,甚至夸張地說反動勝利“宣揚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請求器重“宣揚的奮斗”這一“反動勝利極快的方式”[62]。為此,公民黨需對青年先生停止“黨化主義”教導,培育公民反動所需的反動人才。這是孫中山出于反動實際作出的“戰略”調劑,后來卻成為平易近國年夜學教導的基礎內在的事務,此時代的黨化教導也被教導史研討者視為平易近國時代重構府校關系的轉捩點。以此來看,汪懋祖等人誇大教導自力性,與保守的反動氣氛雖方枘圓鑿,卻也不無事理。但就中國的現實反動狀態而言,孫中山的主意顯然更合適公民反動時期需求。廣州公民當局也將“先生完整黨化”作為“寬大”“改為中山年夜學”[63]的條件,強力推動黨化教導。不外,鄒魯撤職后,“寬大”代表校長陳公博作為有政治理想的政客,并未將精神放在黨化教導的奉行上。黨化教導也就成為褚平易近誼接辦“寬大”就需提上日程的主要打算。可見,郭沫若應先生請求展開擇師活動前,黨化教導曾經積累強盛勢能,只是在“寬大”沒有本質性推動。

理科改革是觸發黨化教導勢能動起來的契機。這個勢能一旦震動,就在公民反教學動策源地的廣州發生平地滾石的效應。據“寬大”黨部陳述:“自理科風潮以后,廣州市的先生,誰都了解趕膿包”;市立師范“先生受了趕膿包的沾染,也閉會決定驅趕不良教員”,第一中學“先生竟然閉會決定限教務主任于二十四小時離校”。“寬大”黨部以為這是“廣州青年獲得了反動覺醒的表征”[64]。“寬大”黨部在推動校務改革時,又重申了郭沫若動員擇師活動的意義:“(一)謀青年自己好處之活動,(二)完成中山年夜學之活動,(三)打垮革命派之活動。理科風潮之后,擇師之年夜義,已炳若日星,擇師之活動,更淘涌莫當”,“本黨部對此實深覺欣喜”[65]。

郭沫若觸發的擇師活動雖使黨化教導在“寬大”及廣州得以睜開,但并不料味著他在擇師活動與黨化教導中處于焦點地位。郭沫若事后顯然也不以為他在此活動中起主要感化,回想錄中只滑稽地說“吃了一次理科傳授們的‘杯葛’”,但也并不克不及由此疏忽此“杯葛”對他發生的影響。成仿吾在《發明月刊》《編纂余話》里說“不時襲來”的“廣東年夜學理科的風潮”,掃盡了發明社諸君“創作的興趣”。郭沫若的“一篇《中國公民性與中國文學》寫了一半,總沒有時光持續下往,須緩一期”[66]。惋惜的是,這篇寫了一半的文章多半未作完,遲遲未見頒發。

更為主要卻又持久被疏忽的影響是,郭沫若在理科風潮中的“反動”表示,遭到“寬大”黨部的器重,為他在公民黨內確立政治成分與位置積累了本錢。理科風潮尚未停息,“寬大”黨部就對郭沫若的反動立場予以確定:“各迷信長,只要理科學長郭沫若師長教師,很能輔助黨務的停頓”,“可以或許在嚴重題目產生的時辰,有徹底的反動表現和主意”[67]。風潮停止不久,郭沫若就在褚平易近誼的先容下成為公民黨黨員[68]。這是郭沫若在公民反動時代非常要害的事務,此后的一些連帶性事務都與此相干,只是郭沫若在將《離開蔣介石以后》編選進集時刪失落了此信息,使得研討者持久疏忽郭沫若這一政治成分。此后,郭沫若頻仍現身于各類反動性運動。5月3日,第六次農人活動講習地點番禺開學,會議由林伯渠掌管,農人活動講習所所長毛澤東陳述招生準備顛末,而餐與加入者有政治委員會主席譚延闿、中心青年部長甘乃光、“寬大”校長褚平易近誼等公民黨要員。從《廣州平易近國日報》所列名單看,郭沫若是獨一以“學長”成分餐與加入此會的人。這或許是出于林伯渠或毛澤東的約請,但也有能夠是“寬大”黨部對郭沫若的看護而作出的特殊設定。5月29日,郭沫若受邀餐與加入“寬大”特殊黨部二十一分部專修學院黨部成立年夜會,并作報告[69]。6月初,公民黨廣東省青年部夏令營成立以“講求反動實際及經歷,以推進公民反動之停止為主旨”的講學班,郭沫若為該班講解“反動與文藝”。值得留意的是《廣州平易近國日報》的排序,郭沫若之前是吳稚暉和顧孟余兩位有影響力的學人,分辨講解“迷信與人生”和“政黨政治論”,其后的是陳公博、甘乃光、蔣中正等份量級黨政人物。如許的景象也呈現“寬大”黨部在6月8日為所開設的政治研討班聘任的傳授名單中。排在郭沫若之前的是吳稚暉、顧孟余和陳啟修,而位列其后的是甘乃光、陳公博、張太雷和何噴鼻凝等公民黨名人。作為官媒的《廣州平易近國日報》,應非常重視“論資排位”,幾回再三報道郭沫若介入的反動年夜會,將其排位靠前,不乏決心宣揚的意味。而郭沫若在《廣州平易近國日報》上的抽像,確切已由南下廣州前的“有反動精力之文學作家”悄然改變成“反動名人”。

四、“文學家的反動者”與名人的悖論 

從南下廣州前后的選擇看,郭沫若更重視的是具實行性的“反動”而非“文學”,也一向試圖完成從文學家到政治家或反動家的成分轉換。但即使是到在“寬大”倡議了擇師活動,郭沫若仍被視為“近代文學上負有名譽之人才”[70]。可見,對郭沫若成分的定位與想象,廣州方面和郭沫若存在牴觸。擇師活動后,郭沫若的抽像從“文學作家”改變為“反動名人”,兩者的沖突才情勢上得以處理。不外,郭沫若成為“反動名人”的經過歷程并非前文浮現的那般順利,而即使是“反動名人”郭沫若和反動陣營間仍存在疏離。

“寬大”黨部在陳述中說郭沫若的“文字和演說,很能增添黨化宣揚的氣勢”[71]。實在,郭沫若到廣東后就“不年夜有文章頒發”[72],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忙著報告,聲如破罐”[73]。據《國立廣東年夜學報告錄》《國立廣東年夜學周刊》和《廣州平易近國日報》等材料的報告稿和報道看,郭沫若到“寬大”后共報告了12次,現實次數應遠多于此,此中9次報告作于理科風潮后。經由過程這些報告,將清楚由滬到穗的反動外來者郭沫若即便經由過程擇師活動取得反動陣營的承認,但兩者間仍存在奧妙難察的間隔。

3月28日,“寬大”理科為郭沫若舉辦隆重的接待典禮。接待會以反動典禮“宣讀總理遺言”[74]開端。這雖非專為郭沫若design的典禮,卻能將他的“主體經歷和社會氣力發生互動,并遭到社會氣力的形塑”[75],使其與廣州反動配合體聯絡接觸在一路。郭沫若也被廣州反動氣氛沾染,宣稱到了“生平所極愿到的”“反動策源地的廣東”“是歡樂不外的事”,以為中國文明的成長歷來是“由黃河道域至長江流域”,此后“長江流域以致珠江流域,未來也必后來者居上”[76]。可見,懷著國度反動南下廣州的郭沫若[77],很快融進廣州的反動氣氛中。這詳細表示在報告中“我”和“我們”的關系處置。起首,“我”的小我見解悄然置換為“我們”的所有人全體不雅點,“我”成為“我們”的代言人。《文學與反動》中,“我”將“我們的公民反動的意義”闡釋為“國際間的階層斗爭”,因此“對內的公民反動任務,同時也就是對外的世界反動的任務”。其次,“我”看似是“我們”這一所有人全體中的一員,但“我們”現實和第三人稱復數“你們”一樣是內在于“我”的他者,是需求“我”加以反動發蒙的對象,報告末尾說道:“我們對于本位主義的不受拘束主義要最基礎鏟除,我們對于浪漫主義的文藝也要取一種徹底對抗的立場”,“我盼望你們成為一個反動的文學家,不盼望你們成為個時期的掉隊者”[78]。“我”與“我們”無論屬何種關系,“我”都把握著公民反動的反動真諦,并以反動的闡釋者甚至引路人的姿勢呈現。4月15日,郭沫若在廣州學聯接待會上對先生說:“第一陣線上之農兵,正要我們常識份子往組織他領導他。列位同窗們,我們的義務多麼嚴重”[79]。作于4月22日的《由經濟斗爭到政治斗爭》寫道:“我們此刻來留念這個五一休息節,需要知道我們的活動的戰略是由經濟斗爭跑到了政治斗爭”[80]。郭沫若到“寬大”后已然以為融進了反動陣營,并處于協調狀況,自發充任公民反動的傳教者。

4月22日在褚平易近誼處看到黃希聲等人的聯名信后,郭沫若與反動陣營的協調狀況不只被打破,還讓他發覺到了危機,迫使他當天深夜寫《我來廣東的志看》重申南下念頭。有興趣思的是,這篇受聯名信的安慰而寫的文章,并未直接回應黃希聲等人的質疑,而是在中國實際、公民反動的形式中說明本身南下的念頭。郭沫若在文章中起首講明本身是“抱著反動思惟的人”“想在公民反動的任務上現實進獻一些棉薄”。不外,在“四處受著軍閥和帝國主義雙重搾取”的中國,“我”只能到“能擔負公民反動這個任務”的“我們廣東”。其次,公民反動是“很巨大的任務”,既需求“堪為棟梁的年夜木”,也需求“堪為地基的小砂小石”。“我到廣東來的第一個志看就是想做這一點點兒的小砂”“小石”。由此,郭沫若誇大了本身到公民反動策源地“從事反動”的目標。最后,“我們從事于反動任務的人”“累贅著兩種任務”:“一種是打破古代一切分歧理的軌制,其他一種是發明一種更高等的新的軌制”。是以,“在個人空間這反動時期,我們對于損壞工作當然要努力餐與加入”,“對于扶植工作亦不克不及不予作預備”。他推進擇師活動的緣由是“想把我們寬大的這個理科,努力地把他弄成一個近于幻想的組織”,為“公民反動的權勢未來同一了中國之后”,儲蓄“扶植新中國”的“文明的氣力”。顯然,郭沫若看來黃希聲等人的詰難現實能否定他的反動性,讓他感到本身與反動陣營之間發生裂隙。因此,在《我來廣東的志看》中,郭沫若在中國反動與公民反動的反動框架中,對“從事反動”的念頭、倡議擇師活動的緣由等都停止從頭說明定位,付與反動意義。他在文中也不竭對本身的言行停止辯誣與正名:“我本身并沒有什么野心,我本身也并沒有什么依恃,我只是認定我們從事反動的人不克不及不以大眾為條件,而我們從事于教導的人也不克不及不以先生為本位”。“我”的主體性不單需依附他者即大眾與先生才幹獲得確認,並且還能因他者而轉變甚至否認本身:“借使我的舉動與大眾的好處產生沖突,與先生的好處產生沖突,我隨時可以改,隨時可以走,隨時可以逝世”[81]。郭沫若對本身到南交流下念頭及到廣州的言行停止反動化說明,意在接收廣州反動配合體的查驗,取得反動陣營的承認,彌合罅隙。

跟著先生的正面推進、“寬大”黨部的強勢參與與領導、中心黨部的默許與支撐擇師活動,風潮在短時光內得以順遂處理。郭沫若是以獲得廣東右派的進一個步驟承認,被以為是“很能輔助黨務”的學長。他與反動陣營間嚴重奧妙的心思疏離不只很快隨之消散,還很快再次融進“我們”中。不外,擇師活動也給郭沫若洞察反動陣營尤其是青年先生集團外部沖突的契機。隨后的報告中,郭沫若再次以“反動”闡釋者和指惹人的姿勢呈現,對這些不合停止批駁與改正。擇師風潮停息不久,郭沫若在“寬大”五四留念會上辯駁了“先生活動是沒有成果的”不雅點,以為五四青年先生“手無寸鐵,不屈不撓地抵禦帝國主義”,“打垮陸章曹諸賣國賊,發出青島,拒簽巴黎和約,都是先生活動的成果的明證”。不外,不少青年已有“不反動又不唸書”和“專假借反動的名義,以出風頭”的習氣。這些“習氣沾染廣泛青年界,影響于公民反動的工程”。可見,郭沫若擇師活動后的談吐,除依據本身對反動的懂得,闡釋與宣揚公民反動外,還具有顯明的實際針對性,有政治批駁的特征。不外,郭沫若雖對公民反動策源的輕薄景象有較為甦醒的熟悉,但未到達反思的田地,批駁的目標也只是將他們“叫醒”“到反動的途徑上”,往“分歧盡力抵禦一切惡權勢”。由於,在形式求助緊急的中國,不只要承襲五四青年先生“獨力與帝國主義搏戰”的精力,還要連合一切氣力,將陣線“擴展到各階層國民往” [82]。

6月21日起,郭沫若以預備進進政治部還未就任的成分,持續3天餐與加入政治部戰時政治任務會議,并被推薦為北伐宣揚隊練習班委員[83],就任后被政治部主任鄧演達錄用為宣揚科長。隨軍出征前夜作的《反動權勢的普及與集中》中,郭沫若將“擴展到各階層國民中往”進一個步驟說明為“反動權勢的普及”:“就是要使一切大眾反動化”“使一切大眾都認清了本身的苦楚的緣由,認清了本身的仇敵……認清了須得配合來反動的需要”。這需求依據“全大眾中心各類集團各個階層”“常識水平”“短長關系”等分歧情形,采取分歧的反動宣揚戰略,“使各階層各集團都同受傳染感動,同成為反動的集團”。在此基本上,經由過程“一切大眾的談吐、舉動,都要力圖同一”,使一切反動權勢的舉動都同一到公民反動的年夜蠹下。不只這般,他還諳練地把握了一套“反動”與“反反動”的言說方法:“凡為否決這種結合,或許損壞這種結合的人,即是反反動的人”,“這種反反動的人,這種反反動的談吐、舉動,是人人得而誅之的”[84]。從郭沫若此后的人生走向與際遇看,進進政治部簡直若有學者所說給他留下了多重政治遺產[85],但使此時郭沫若振奮異常的生怕還在于他真正進進反動實行,勝利完成成分轉換。

7月20日,四川同道會在“寬大”歡迎郭沫若餐與加入北伐。郭沫若特意穿象征反動的“中山裝、武裝、佩刀帶,精力極佳”地餐與加入歡迎會。與會者“看見郭沫若武裝參會,便說:‘發明社也武裝起來了,中國反動必定會勝利了’!”郭沫若卻在報告中卻說本身“只會拿一支筆,若何往反動呢”[86]。從特別遴選的行頭看,郭沫若對投身反動顯然非常自得,謙虛的回應中卻略顯自得,他的攜“筆”從戎也惹起時人不少追蹤關心。22日,郭沫若隨總政治部動身后,“荷笠”在《廣州平易近國日報》副刊頒發歡迎詞《給一個文學家的反動者的一封信》。文章頒發后,“特群”以戲謔的筆調寫了《反動閑話》批駁“荷笠”的歡迎詞。“特群”以為“北伐是我們的天職事,不值得什么歡迎”,但他也指出很多人歡迎郭沫若“大要都是說歡迎有筆的同道北伐”[87]。對常識分子而言,參軍既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墨客”的自我抬高,更有“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浪漫想象,是分歧于書齋生涯的另一種人生形式。因此,參軍救國雖是國人應盡之責,本不該多作宣傳,但郭沫若攜“筆”從戎在那時參軍潮中又確切比擬特別。公民反動時代,南下廣州餐與加入反動的作家雖不少,但像郭沫若如許推進了青年軍事化和反動化教導的新文學作家并未幾,能像他的參軍自己發生顫動效應,影響大量文學青年如汪靜之、周毓英及潘漢年等投身反動的更是少見。由此可見,非論是常識青年,仍是公民當局都未將郭沫若參軍視作純真反動行動,而是從各自的角度視為具有象征意味的符號。有興趣思的是,符號發生于郭沫若的從軍行動,符號象征意義的天生邏輯卻和郭沫若的文學家成分慎密相連。由此呈現一個吊詭的景象,成為“反動名人”的郭沫若投身現實軍現實踐的特別性,并非來改過取得的反動者成分,而是源于舊有的文學家成分。這意味著,郭沫若即便已被反動陣營吸納并餐與加入現實反動實行,但對反動陣營而言他還是反動另類。

結語

郭沫若雖以吃了“理科傳授們的‘杯葛’”的只言片語回想其經過的事況的擇師風潮,但擇師事務自己卻疊加了青年發動、黨化教導和公民黨擺佈派之爭的多重政治光譜。教導範疇的擇師活動很快遭到“寬大”先生、“寬大”黨部、中心黨部和公民當局的多方追蹤關心、推進和支撐,作為“新景象之表示”[88]在“寬大”甚至廣東敏捷普及。盡管擇師活動存在“情”與“理”、“目標”與“手腕”的沖突,但在保守的公民反動氣氛下,各方更重視的是事務自己的合目標性,手腕能否合道理倒并不那么主要。郭沫若處置擇師活動的手腕雖有違道理,但因應了先生的請求、與公民黨的黨化教導布局相暗合,有意中推進了對青年先生的反動化教導。是以,對擇師活動疊加的多層政治光譜停止汗青化剝離處置,力求復原“文學家”郭沫若熱衷接待和積極參與公民反動的“反動名人”抽像,它的存在證實了郭沫若在政黨政治和中國反動中復雜糾葛及為難處境。“反動名人”雖是對郭沫若反動運動的承認和反動者成分確認,但慎密聯繫關係的倒是此前的文學實績和文學家成分。后者決議了前者的奇特性和反動效益,“反動名人”郭沫若確切影響了汪靜之、周毓英、潘漢年甚至臧克家等文學青年投身公民反動。不外,成為“反動名人”的郭沫若并不料味著真正進進了反動陣營,融進與疏離的反復,浮現的恰是兩者間隱微難察又難以彌合的裂縫。而廣州反動陣營塑造“反動名人”郭沫若是需求“名人”帶來反動效益,成為反動的招牌而非實在的政治軍現實踐。郭沫若此時卻更偏向于從現實際反動運動,不掉機會地攜筆從戎,成為反動兵士。“反動名人”參軍成為反動兵士遭受反動實際后,兩者間的裂隙就變得不言而喻:一方面,郭沫若投身現實反動后,將詩人靈感之源的“情感”視為反動的原罪,自廣東動身就“遏制著本身的情感”;另一方面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卻因郭沫若主意槍決郭聘伯“以彈壓反反動權勢”的保守反動方法,給郭下了“情感家”[89]的惡評。因此,“文學家的反動者”這一夸贊之詞指出分歧群體對郭沫若的抽像想象的同時,也恰到好處隧道破“反動名人”郭沫若在公民反動中的為難地步。值得留意的是,郭沫若不只是公民反動時代的“反動名人”,在此后的中國反動中他也充任了相似腳色。1927年3月30日,郭沫若前去南昌游說朱培德起兵反動,否決蔣介石。周恩來同日卻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特殊委員會上“提出推薦郭沫若為常識分子的魁首”[90]。兩者不經意間的錯位,或可作為懂得郭沫若與政黨政治及中國反動關系的主要視角。

注釋:

[1] 郭沫若:《發明十年續編》,北舊書局,1946年,第203-204頁。

[2] 郭沫若:《北伐途次》,《宇宙風》,1936年7月1日第20期。

[3] 前者重要有易明善:《郭沫若在廣州》(《郭沫若研討專刊》第2集);金欽俊,梁山:《郭沫若在廣東的若干史實》(《郭沫若研討專刊》第3集);張志強,陳家新:《<廣州平易近國日報>有關郭沫若在廣州的報道》(《郭沫若學刊》1989年第3期);后者重要無方仁念:《郭沫若與廣東年夜學理科風潮》(《郭沫若學刊》1988年第3期);鄧偉:《“一次理科傳授的‘杯葛’”——郭沫若與廣東年夜學“擇師事務”》(《郭沫若學刊》2005年第1期);蔡震:《在與國共兩黨的關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兼論與此相干的史料之解讀及彌補》(《郭沫若學刊》2007年第1期);張武軍:《作家南下與國度反動》(《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

[4] 《寬大學務之近訊》,《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2月3日,個人空間第11版。

[5]《一中先生組織對抗侵犯同道會》,《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6月16日,第5版。

[6]《寬大先生接待郭沫若——二十八日開接待年夜會》,《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3月26日,第3版。

[7]《理科同窗接待郭學長年夜會紀盛》,《國立廣東年夜學周刊》,1926年4月5日第46期。

[8]《寬大理科生請求三事》,《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3月12日,第5版。

[9] 譚小蓮,林水先等編:《廣東年夜學青年活動及校務改革活動情形陳述》,《廣東青年活動汗青材料(3)》,廣州:廣東省檔案館,1988年,第478頁。

[10]《本校理科傳授會議紀事錄》,《國立廣東年夜學周刊》,1926年4月19日第48期。

[11] 毅廬:《寬大理科產生罷教潮》,《申報》1926年5月3日,第7版。

[12]《寬大理科風潮之內情》,《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4日,第6版。

[13] 毅廬:《寬大理科產生罷教潮》。

[14] 毅廬:《寬大理科產生罷教潮》。

[15] 申正義:《寬大理科學潮的批駁》,《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7日,第13版。

[16] 沫若:《我來廣東的志看》,《中山年夜學學報》1984年第4期。

[17]《寬大理科學院風潮續志》,《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6日,第6版。

[18]《寬大理科風潮之面面不雅》,《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8日,第6版。

[19] 郭沫若:《離開蔣介石以后(四)》,《中心副刊》,1927年5月11日第48號。

[20] 鄒佳良:《郭沫若北伐時代給孫伏園的一封信》,《新文學史料》2018年第3期。

[21] 廬毅:《寬大理科罷教潮告一段落》,《申報》1926年5月6日,第7版。

[22]《廣東全省先生結合會第一次代表年夜會宣言(續)》,《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7日,第7版。

[23]《對于先生自己好處題目決定案》,《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1日,第6版;“¨”:原文不清。

[24]《學聯會接待各地代臉色形》,《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15日,第5版;《廣州學聯會接待各地代表年夜會——各代扮演說詞摘錄》,《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16日,第3版。

[25]《寬大昨日接待全省學聯會代表》,《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0日,第7版。

[26]《寬大理科風潮之內情》。

[27]《寬大理科學院風潮續志》。

[28] 毅廬:《寬大理科產生罷教潮》。

[29]維岳:《寬大學潮之擴展》,《時報》1925年5月4日,第1-2版。

[30]《寬大理科改革委員會宣言》,《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9日,第7版。

[31]《寬大理科罷課潮已處理》,《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30日,第7版。

[32] 毅廬:《寬大理科罷教潮告一段落》。

[33]《褚平易近誼上公民當局呈》,《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5月14日,第6-7版。

[34] 黃義祥編著:《中山年夜學史稿》,廣州:中山年夜學出書社,1999年,第66頁。

[35] 尚紅娟:《反動黨精英在“聯俄”“容共”后的演變:“西山會議派”之再研討》,北京:中國社會迷信出書社,2020年,第137-149頁。

[36]《廣州學聯會接待各地代表年夜會——各代扮演說詞摘錄》。

[37]《團廣東區委廣東省學聯會第一次代表年夜會顛末》, 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1923-1927)》(無出書社與出書時光,下同),第106-109頁。

[38]《團廣東區委粵區學運陳述》,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1923-1927)》,第101-105頁。

[39] 秦川:《文明偉人郭沫若》,北京:中國文聯出書社,2016年,第187頁。

[40] 《本月刊倡設之意圖》,《新教導》,1919年2月第1卷第1期。

[41] 劉玉芬:《近代國人出國教導考核與中國教導改造》,合肥:合肥產業年夜學出書社,2016年,第179頁。

[42] 孫中山:《給廖仲愷的訓令》(1924年2月9日)、《給鄒魯的訓令》(1924年2月9日),《孫中山選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52頁。

[43] 黃義祥編著:《中山年夜學史稿》,第18-39頁。

[44] 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級教導研討——國立中山年夜學(1924-1937)》,臺北:中心汗青研討院,1988年,第153頁。

[45] 維岳:《寬大學潮之擴展》。

[46]《團廣東區委三個月來粵區學運概略陳述》,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1923-1927)》,第113頁。

[47] 呂芳上:《從先生活動到活動先生(1919-1929)》,臺北:中心研討院近代史研討所,1994年,第295頁。

[48]《寬大黨員年夜會概況(二)》,《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6日,第11版。

[49]《廣東年夜學青年活動及校務改革活動情形陳述》,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廣東先生活動史料選編(1923-1927)》,第248頁。

[50] 孚木:《查詢拜訪廣東年夜學之嚴重意義》,《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0月16日,第2版。

[51]《黨籍校長會開全部年夜會》,《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0月31日,第11版。

[52] 天聽:《我所要說的幾句良知話》,《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0月31日,第4版。

[53] 何冀:《反動與學問——并警告寬大先生此后肄業的立場》,《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1月30日,第6版。

[54] 鄒魯:《告孚木》,《國立廣東年夜學周刊》,1925年11月30日第33期。

[55] 鄒魯:《鄒魯回想錄》,北京:西方出書社,2010年,第106頁。

[56] 鄒魯:《鄒魯回想錄》,第112-117頁。

[57]《廣東年夜學鄒魯革命函錄》,孫道昌編:《廣東反動汗青文件匯集(1923-1926)》,中心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1982年,第151頁。

[58] 鄒魯:《告孚木》。

[59]《寬大離校傳授來滬后之宣言》,上海《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2月11日,第1版。

[60] 梁明致:《廣東年夜學與人才供求題目》,《古代評論》,1926年5月8日第3卷第74期。

[61]《免鄒魯校長職——宣布鄒魯詭計及罪行》,《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5年12月2日,第3版。

[62] 孫中山:《在廣州對公民黨員的演說》,《孫中山選集》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68頁。

[63] 《寬大專修學院改為試辦之不確》,《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2月25日,第5版。

[64] 譚小蓮,林水先等編:《廣東年夜學青年活動及校務改革活動情形陳述》,《廣東青年活動汗青材料(3)》,第480頁。

[65]《寬大黨部改革校務停止——收回征集關于校務改革看法》,《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6月16日,第11版。

[66] 成仿吾:《編纂余話》,《發明月刊》,1926年6月1日第1卷第4期。

[67] 蔡震:《在與國共兩黨的關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兼論與此相干的史料之解讀及彌補》。

[68] 郭沫若:《離開蔣介石以后(七)》,《中心副刊》,1927年5月23日第60號。

[69]《寬大專修學院黨部成立》,《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5月25日,第11版。

[70]《寬大理科風潮之面面不雅》。

[71] 蔡震:《在與國共兩黨的關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兼論與此相干的史料之解讀及彌補》。

[72] 魯迅:《兩地書·八六》,《魯迅選集》第11卷,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233頁。

[73] 成仿吾:《編纂余話》。

[74]《理科同窗接待郭學長年夜會紀盛》。

[75] [美]年夜衛·科澤:《典禮、政治與權利》,王海洲譯,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14年,第13頁。

[76] 《理科同窗接待郭學長年夜會紀盛》。

[77] 鄒佳良,張武軍:《郭沫若的南下與新國度想象》,《文藝實際與批駁》2022年第5期。

[78] 郭沫若:《反動與文學》,《發明月刊》,1926年第1卷第3期。

[79]《廣州學聯會接待各地代表年夜會——各代扮演說詞摘錄》。

[80] 沫若:《新發明的郭沫若佚文——由經濟斗爭到政治斗爭》,《學術研討》1982年第2期。

[81] 沫若:《我來廣東的志看》。

[82] 郭沫若講,甘門風記:《郭沫若師長教師五四留念日在本校演講辭》,《國立廣東年夜學演講錄》,寬大年夜學秘書處出書部印行,1926年,第24-27頁。

[83] 《總司令部政治部戰時任務會議之第二日》,《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6月25日,第6版;郭沫若進進政治部的人事聯繫關係,可拜見蔡震:《在與國共兩黨的關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兼論與此相干的史料之解讀及彌補》。

[84] 郭沫若:《反動權勢之普及與集中》,《鵑血》,1926年8月1日第4期。

[85] 蔡震:《北伐,開啟郭沫若亦文亦政的人生形式》,《郭沫若學刊》2017年第2期。

[86] 《反動的接待歡迎年夜會》,《鵑血》,1926年8月1日第4期。

[87] 《反動閑話》,《廣東青年活動汗青材料(3)》,第586頁。

[88] 《寬大理科風潮之內情》,《廣州平易近國日報》1926年4月24日,第6版。

[89] 郭沫若:《北伐途次》(10-11續),《宇宙風》,1926年12月1、16日第30、31期。

[90] 中共中心文獻研討室:《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北京:中心文獻出書社,2007年,第112頁。